【转载|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改革开放后的高级技工队伍成长
转载于:上海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
写在前面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讲好人社故事。我们特邀上海人社系统的部分老领导、老同志,以亲历者、见证者、决策者的身份和角色,为您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上海人社领域诸多宏大改革创新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和历史细节,以史鉴今,资政育人。
华建芳:
改革开放后的高级技工队伍成长
口述人
华建芳,曾任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职建处副处长。
国家改革开放40年,也是上海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时期,高技能人才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技术工人状况
青年工人认为最好的出路是上大学,技术工人到八级就封顶了,技术学了再好,工资也比不上一个大学生。


学生正在学习计算机课程和进行车床实
(以下文字滑动查看)
上海从1985年起,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在基本完成文化和技术“双补”后,逐步开始中级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了高级技工培训试点工作。1996年全市13个局、总公司的大型企业举办高级工培训班,招收了17个工种约6400名学员,同时在技师考评试点前,经培训、考核认定了近500名高级工。对上海120万技术工人调查,本市中高级工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2%(其中高级工2%)。在当时高级工数量不足,技术水平偏低,年龄偏高,培养工作也没有落实。
造成这些情况有几方面原因。第一,20世纪50年代后中止了正常的考工晋级制度实行普调工资,造成调工资即升(技术)级,不调工资,技术水平再高也不能升级的局面。第二,没有培养高级工的正规渠道,现有的初级工人由职业技术学校培养,中级工人则由技工学校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基本是靠“自然成长”,其中一大批是调工资调上来的。第三,重学历、轻技能,调资升级与工人实际水平的提高无恰当的联系,造成学(技术)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技术培训的结业证书与大专文凭相比,对工人没有吸引力。青年工人认为最好的出路是上大学,技术工人到八级就封顶了,技术学了再好,工资也比不上一个大学生。
中央领导同志重视高级工培养问题
“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加强培养高级技工的工作。高级技工是人才,而且是重要的人才,但必须建立重要的专门培养渠道。”

上海市劳动局第二高级技工学校

2003年2月12日
上海市工程技术大学高级技师学院成立揭牌仪
(以下文字滑动查看)
1986年李鹏同志为加速培养高级技工的问题做了重要批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加强培养高级技工的工作。高级技工是人才,而且是重要的人才,但必须建立重要的专门培养渠道。要建立一整套考核制度,并以考核实际操作为主。”“技师制度应尽快着手建立,数量不一定很多,但可以起到‘引导’作用,即引导广大工人学习的方向,不再是考大专、拿文凭,而是提高本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能力。这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政策,需引起了各方的重视。”
根据中央领导的批示精神,上海制订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高级技术工人培训工作的意见》,对中、高级技术工人培训工作做了新的规定,如实行按需择优原则,做到按需施教、学用结合、突出技能培训。同时结合生产、施工、技术革新和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进行培训等。在《关于抓好今年本市企业职工技术培训、考核和发证工作的意见》提出,当年要在全市大、中型企业中普遍实施对技术工人的培训、考核、发证工作,并逐步形成制度。取得高级工技术登记证书,可以申请报考技师,本市制定了《上海市实行技师聘任制的暂行办法》,开展了技师评聘试点工作,从1985年起,到1987年全市仅公交、基建系统已考评出工人技师1104名。技师考评工作,对稳定一线工人队伍、鼓励职工立足本职、钻研技师起到了积极作用。
技师、高级技师评聘
1989年,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首批高级技师颁证大会,其中,首批高级技师中编号为001的是来自上海的刘海珊。


2003年3月7日
上海市优秀青年高技能破格鉴定职业资格证书颂证仪式
(以下文字滑动查看)
为了完善技师评聘制度,从1989年开始,劳动部会同机械电子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轻工业部、国家旅游局、中国人民银行五个行业在39个企业中进行评聘高级技师的试点工作。在行业主管部门和试点企业所在地区劳动部门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六个月的工作,严格考核评审,从4766名技师中评聘了高级技师211名,其中,上海有38名,占总的高级技师的18%。
1989年12月15日,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首批高级技师颁证大会,有关领导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首批高级技师是各行业中的能工巧匠、革新能手,在本行业中有较大的影响,其中,全国劳动模范21人,省、市、部级劳动模范14人;161人荣获过先进生产者,生产标兵、质量标兵、革新能手、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7人获得国际科技发明奖,国家或省、市、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207人受过各级各类奖励。
其中,最年长的是上海衡山宾馆的厨师郭万棠,当年62岁,他精心烹饪的法式西餐多次受到外国元首和老一辈中央领导同志的赞许。
最年轻的是上海玉石雕刻厂的工人刘忠荣,年仅31岁,小学毕业就进玉石雕刻厂半工半读。1989年,国家颁发了第一批全国高级技师奖,他在京接受了李鹏总理的授奖,是所有高级技师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一路走来,他抱有深深的感恩。他时常挂在嘴边的话是:“我这一辈子是幸运的。传承到我这辈儿,就希望能为子孙、为后代留下些东西。”
引以为傲的就是首批高级技师中编号为001的是来自上海的刘海珊,刘海珊在上海建设机器厂学会了刨、铣和组装零件的手艺。下班后,就忙着赶到夜校去补习文化知识。1974年,上海飞机制造厂交给建设机器厂一项任务,生产机翼与机身连接的“梳状斤”。当时刘海珊他们对于这么先进的设备根本没接触过,但他们迎难而上,不停钻研,反复试验,最后成功完成任务。这以后,他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14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自己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高级技师,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技师、高级技师被本单位聘任,从受聘之月起享受技师、高级技师的职务津贴和本单位中级、高级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的有关生活福利待遇。
从这些高级技师的成才经历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绝大部分是资深老工人,但也不乏后起之秀。他们都具有数十年丰富的实践经验,是生产技术骨干,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绝大部分原有文化程度不高,但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和学习具有精湛技艺和解决实际技术难题的攻关能力,成长为有文化、有技术、有造诣的高级技术人才,成为各级先进人物、劳动模范。
高级技师的成长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对于未来高级技师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评聘工人技师制度,在技师中进一步评聘高级技师,是劳动人事制度的重要改革。实践证明这项改革具有深远的意义。有利于稳定工人队伍,鼓励工人立足生产岗位,钻研业务。同时有利于调动了广大中、老年技术工人的积极性。因此,劳动部门强调评聘高级技师工作不能搞运动式,而应当结合日常的考核,形成制度,给广大技术工人以希望的台阶,真正成为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高级技师的作用,加强对高级技师队伍的培养、使用和管理。一方面依靠他们对下一代青年职工进行思想、技术和传统的“传帮带”,另一方面发挥他们在解决生产难题、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新产品研发等方面的骨干作用。
培养大批工人技术人才,提高整个工人队伍素质。从政策上、制度上、措施上加强工人队伍技术培训,大面积提高工人的技术素质,培养一大批工人技术人才的问题,是当前提高企业素质,振兴上海经济工作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为此,首先要加强正面的宣传和理论导向工作。要通过高级技师的品牌,大力倡导“技术工人是人才,高级技师更是重要人才”。其次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各个环节的技术培训、使用激励机制。最后,完善有关政策,在坚持政策的技术考核晋级的同时,提薪时应根据岗位技能的不同有所差异,真正体现技薪结合。

2009年7月8日
迎世博2009上海市职业技能竞赛暨百万职工技术比武活动启动仪式
技师协会是政府和高技能人才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2010年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提高到了25.01%,每年以二至三个百分点增长,同时中高等级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等级结构分布也逐年趋向合理。

2002年12月18日
上海市技师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
(以下文字滑动查看)
为了进一步推动上海技师队伍的成长,1994年1月成立了上海市技师协会,这是由本市技师、高级技师等高技能人才自愿组织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群众性社会组织。第三届、第四届协会领导班子,全部由技师、高级技师担任会长、副会长,形成了由技师、高级技师管理协会的工作机制。曾任协会会长、副会长的李斌、徐小平、唐建平、严惠琴等15位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市突出贡献技师。协会聚集了全市高技能人才精英,注重发挥会员的技术专长,凸显高技能人才工作的专家,在组织各行业、企业的职业培训、鉴定工作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上海市技师协会在对职业开发和职业培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技师、高级技师队伍日趋壮大、成熟,使协会在社会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协会将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打响“上海技师”品牌,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2003年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党中央提出的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启动实施首轮三年“技能振兴计划”,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就业促进工作的通知》,目标是着力加强适应上海产业发展方向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要求,上海力争到2005年底,高技能及以上人员占技术性从业人员总数的比例从6%提高到15%左右。
经过连续实施了几轮“技能振兴计划”,在高技能人才培养和建设方面取得了成效。2010年本市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重提高到了25.01%,每年以二至三个百分点增长,同时中高等级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等级结构分布也逐年趋向合理。高技能人才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精湛技术有目共睹,同时在科研成果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有专利为国家做出了特殊贡献。

2009年12月10日
本市高技能人才工作会议

2019年12月23日
上海市首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发放仪式暨试点工作交流会
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们上海的经济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发挥的作用,在上海发展中的巨大贡献,本市已有一些高技能人才取得了国务院的特殊津贴。一批青年技能人才正在茁壮成长,高技能人才将在各行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建成国际大都市做出新的贡献。
口述梳理:李郁、何慧
影像支持:震杰、振浩
专栏编辑:胥婷、文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