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技工教育的发展特色及贡献

 





新中国成立70年技工教育的发展特色及贡献

目前,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技工学校发轫于近代洋务运动时期,
以1868年福建船政学堂培养技工的“艺圃”诞生为标志。战争时期,
有培黎技工学校、东北解放区民主政府的“中长铁路大连机车青年
工人技术学校”“铁道部哈尔滨技工学校”等一批技工学校,为
新中国技工学校发展提供了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技工学校
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呈现出蓬勃发展局面。2019年9月22日,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李克强总理
批示:“办好技工院校”。技工教育事业跨越了历史的新高度,
站在了未来的新起点。

 


01

技工教育发展历程

喜迎国庆
 
1950年12月,毛泽东同志视察哈尔滨车辆厂时赞扬说:“工厂办技工学
校培养技术工人是一个好办法。” 1951年6月,周恩来总理视察大连铁
路工厂时,参观青年技术学校,亦高度赞扬工厂办技校的方法。1953年
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的兴起,为培养“一五”计划重点建设项
目所需要的技工,国家将技工学校建设纳入国家计划,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促进技工学校发展。明确由劳动部主管,依托行业企业办校,并制定
了《技工学校暂行办法》等规章,鼓励发展技工学校。建国10年,全国
有技工学校740多所,在校生28万人,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骨干,有力
地支持了社会主义建设,也奠定了技工学校的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之后,技工学校走上蓬勃健康持续发展的轨道。一是恢复发展
和规范办学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技工学校逐步恢复办学。1986
年11月劳动人事部、国家教委印发了《技工学校工作条例》,明确了技
工教育性质任务和功能,引导技工学校规范办学。二是体系完善阶段。
九十年代初,高级技工学校诞生,实现了高级技工校企合作学制培养。
进入新世纪,技师学院出现,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向更高层次发展。三是
高速发展阶段。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适应高技能人才队伍建
设和就业工作的新形势,技工院校不断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层次。
四是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大之后,技工院校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培养水平、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走上世界技能舞台,积极参与脱贫
攻坚,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02

技工教育办学特色

喜迎国庆

回首技工院校150多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发展,技工
院校形成了与其他教育类型不同的鲜明的办学特色:

 
 
 
(一)服务产业经济,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的办学定位。技工院校始终服
务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以培养企业一线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为己任。19
54年制定的《技工学校暂行办法草案》明确“技工学校为保证国家经济建
设需要而设立”。1956年的《关于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人技术学校标准
章程(草案)》规定:技工学校培养目标是“能掌握一定专业的现代技术
操作技能和基础技术理论知识的、身体健康的、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服务
的中级技术工人”。1986年《技工学校工作条例》明确“技工学校是培养技
术工人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12年人社部颁发的《技工学校设置标准》
再次明确,技工学校培养适应现代化生产、服务的技术工人。从管理体制上
看,技工学校发端于企业办学、实业家办学,无论民国时期还是新中国成立
后的技工教育,都是由产业部门或是劳动部门管理,主要出发点也是着眼于
能够使技工培养与产业经济的更加密切有效地结合。

 
 
 
(二)面向实体经济,以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培养技工的传统优势。“一五”期
间,技工学校主要围绕156个重工业项目而设立,为工业发展培养技工,由
此形成了服务于制造业的办学传统。长期以来,技工院校的结构布局、专业
设置都以第二产业为主,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和积淀,在师资队伍、生产实习
条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建立起明显优势。进入新世纪以来,技工院校依
然坚持为“中国制造”培养技能人才的办学特色,适应传统制造向数字制造、
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要求,为我国先进制造业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
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这与其它以服务第三产业为主的职业学校有明显区别。

 
 
 
(三)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技工学校初创时期,多是企业
办学,企就是校,校就是企,校企一体,完全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因此,
它与企业有天然的联系。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国企改革深化,技工院校办学
主体逐步转向以政府和行业办学为主,但校企之间的天然联系没有中断。校企
合作是技工院校的基本办学制度,将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制度的唯有技工院
校。逐步探索形成了“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培养模式,并写入了国务院有关
文件。校企双制的核心,就是“八个共同”:校企双方共同招生招工、共商专业
规划、共议课程开发、共组师资队伍、共创培养模式、共建实习基地、共搭管
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从而把校企合作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

 
 
 
(四)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技能提升为目标的培养方向。技工教育是国民教
育体系的组成部分,但非学科教育,不依靠学历,也不追逐学历,不以学生升
学为目标,而注重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以能够适应岗位需求,促
进学生直接就业为导向。按照职业技能水平而非学历层次规定学校的办学层次,
根据职业能力和水平设置专业课程体系,采取适合技能提升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并以学生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作为学校办学评价和学生学业评价的重要标准。因
此,学生的高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始终是技工院校屹立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力。

 
 
 
(五)学制培养与职业培训并重的办学特色。技工院校是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
训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承担技工教育、职业培训、
技能鉴定、竞赛集训、公共实训、就业服务等工作的综合性培训基地。技工院校
普遍重视职业培训,按照各级人社部门的部署要求,积极参与就业再就业培训、
开展技能扶贫,配合企业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和技能研修,培训人数常年高于学制
培养,为就业工作和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多功能、全方位的服务。2016年以
来,人社部组织10省份28所技师学院开展职业训练院建设试点工作,在发挥综合
培训基地作用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当前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开展职业技
能提升行动中,技工院校承担着先行军的重要作用。

 
 
 
(六)以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为统领的职业素养培养。技工院校培养一线技工的办
学定位,技工院校学生多来自普通劳动者家庭的生源特点,以及技工院校实践本位、
工学一体,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培养方法,都有利于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劳动
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情怀,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和传承。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已经融入到技工院校精神、制度、行为等各个文化层面,逐步形成特色文化。近年
来,人社部高度重视技工院校职业素养培养,组织重点课题研究,并推动构建课程
化、日常管理和专业教学中培养“三位一体”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使劳动精神、工
匠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






03

技工教育突出贡献

喜迎国庆

 

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和办学特色来看,技工院校始终是我国技术工
人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
级各类技工院校以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使命,始终服务于技能人才队伍建
设大局,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担当重任,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为
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技术工人学制培养的主渠道作用。技工学校从开始创建就以技术工
人培养为目标。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之后,技工学校是唯一以技术工人培养
为主要任务的教育培训机构,成为我国学制培养技工的主渠道。“一五”期
间围绕156个重点建设项目,培养技工20多万人,为我国工业基础的构建
提供了技术骨干。70年来,技工院校始终坚持为企业培养合格技工的办学
定位不动摇,累计培养毕业生数千万,绝大多数都从事企业一线生产劳动,
是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一线技术工人的重要来源。毕业生“下得去、用得
上、留得住、干得好”,具有较高的生产技能和职业素养,经过岗位生产实
践的锻炼,多数都成为生产一线的高级技工、技师,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
转化的中坚力量。

 
 
 
(二)高技能人才和技能领军人才培养的骨干作用。技工院校秉持高端引
领的理念,始终站在我国技能人才培养的最高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
开始,技工学校进行高级技工学制培养的探索,九十年代初,高级技工学
校设立,成为我国唯一能够培养高级技工的教育培训机构。进入新世纪后,
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快速发展,在高级技工培养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
成为高级技工学制培养的重要依托。高级工以上年培养规模已达30万人。在
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中,技工院校作出了突出贡献。2011—2018年
新培养的350多万新技师中,技工院校参与培养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目前全
国共有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698个,多数设在技工院校,并设有国家级技能大
师工作室125个。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技工院校与企业合作,开展
技能提升和研修,着力打造大国工匠、技能领军人才。十大杰出大国工匠楷
模中有4位技工院校毕业生。各级各类高技能领军人才中,有技工院校培养
经历的大约占40%左右。2010年,我国加入世界技能组织,登上了世界技能
舞台,已经连续在第44届、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中夺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一名,
其中技工院校的参赛选手获得金牌和奖牌选手占比近60%,充分展现出了技工
院校在技能领军人才培养方面的强大实力和卓越水平。

 
 
 
(三)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引领作用。技工院校非学科教育,从一开始
就具有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向,具有同生产实际相结合的鲜明特征。
多年来,始终重视生产实习教学,坚持实践本位,动手能力培养,半工半读、
工学一体,注重在真实生产环境中培养人才,形成了技工院校的传统优势,
并为各类职业教育所借鉴。在长期发展历程中,技工院校与时俱进,遵循技
能人才的成长规律,不断贴近企业需求,开拓创新,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的改革。进入新世纪以来,技工院校适应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形势,探
索实行“校企双制、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将教育、就业制度与企业生产、
用人制度有机结合,学校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相互融合,形成校中有企、
企中有校、校企共育、工学一体的办学制度和培养模式。人社部2018年组织
编写《“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校企合作工作指南》总结推广了20多种新
型实用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改革方面,从2009年开始,技工院
校普遍推行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一体化课
程改革,目前已有200余所院校、31个专业开展试点,取得了显著成效。近
年来,技工院校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摘金夺银的同时,率先对标国际标准,将
世赛标准和规则转化为教学成果,进一步提升了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
继续引领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服务作用。技工院校是承担技工教育、职业培训、
技能鉴定、竞赛集训、公共实训、就业服务等工作的综合性培训基地,全方位、
多功能服务于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学制培养,为企业培
养输送合格青年技工;另一方面,配合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在职职工培训,通
过设立弹性学制等形式,满足在职人员通过技工教育获得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
的需求。积极承担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职工转业转岗培训。开设技师研修班,
开展技能大师交流研讨。同时,技工院校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标准的开发,组织
开发培训包和培训课程,已开发汽车维修、计算机网络应用等12个职业的技能
人才培养标准,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职业技术等级评价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技工院校普遍设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为各类劳动者提供技能鉴定和技能评价,
在技能人才评价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许多技工院校探索设立企业技能
人才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技能人才政策及技术咨询、人才调研分析和规划培养
计划、员工招聘、培训、技能竞赛、技能评价等服务,进一步增强了技工院校的
服务功能。

 





 
04


喜迎国庆


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技工院校蓬勃发展并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
70年。技工教育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下一步,我们将在习近平新时
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改革创新、不断锐意进取,大力发
展技工教育,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的青年技能人
才大军,推动我国从农民工大国向技工大国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
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来源: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

作者:职业能力建设司副司长 王晓君

          山东劳动技师学院原党委书记 崔秋立

主编:孙兴伟